Edited by Lynnette Proter
Translated by 悦子yuezi
Issue Date: 2024/07/24
序:寻找真正的福尔摩斯
2011年12月的第一周可以说是伦敦的福尔摩斯周,或者是福尔摩斯归来周。这周的周三傍晚,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二季在英国电影学院举行了首映式;随后的周四,华纳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暗影游戏》的演员们走上了莱斯特广场首映礼的红毯。世界各地的粉丝无不翘首以盼,希望能亲眼一睹这些因为扮演夏洛克·福尔摩斯和约翰·华生而大火的演员们。
《神夏》首映式的门票迅速售罄,没买到票的粉丝直到首映前的几个小时还为了抢到余票而大排长龙。这场首映式标志着《神夏》第二季的播出进入了倒计时,BBC公司的发言人向全世界的粉丝们(我也是其中之一)预告,第二季的故事将由备受观众期待的《贝尔格莱维亚的丑闻》拉开序幕。
首映式上,观众们频频为夏洛克的台词和出人意料的剧情转折爆发出惊叹、鼓掌与欢呼。虽然当时在《神夏》中饰演约翰·华生的马丁·弗里曼正在新西兰出演《霍比特人》中的另一个标志性角色比尔博·巴金斯,所以没能到场,但饰演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出席了这场首映式——他和400多名粉丝一同坐在英国电影学院拥挤的1号厅里。他与编剧史蒂文·莫法特、饰演艾琳·阿德勒的演员劳拉·普尔弗、首映式主持人凯特琳·莫兰一起讨论了新剧集,并回答了观众的提问。随后,康伯巴奇礼貌地与等候在学院门口的每一个粉丝合影、签名。
周四傍晚的莱斯特广场,《暗影游戏》的影迷不顾倾盆大雨,提前几个小时就开始在帝国剧院门前排起长队,等候着演员们入场。在华纳系列电影中饰演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小罗伯特·唐尼和裘德·洛在无数闪光灯下为影迷们签名,不过,他们除了走红毯,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被各路媒体围攻。那时我坐在帝国剧院大帐篷下的有利位置(而且没被雨淋),看着他们两人互相拥抱,向媒体举杯。两位主演在镜头前的化学反应显然很受粉丝欢迎,除此之外,他们也知道如何在镜头之外展现友谊,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电影的票房销量。尽管天气恶劣,但仍有许多粉丝一下班就赶来排队(比如站在我旁边的父亲),或是宁愿逃课(比如我)也要在红毯旁等候。当时还是个少女的我站了八个小时才终于如愿得到了唐尼的签名,那一刻我简直是欣喜若狂。看到我脸上的笑容,父亲也承认这次伦敦之行和一整个下午的漫长等待都值回了票价。
在我看来,我和其他福尔摩斯的粉丝一起度过的这两个夜晚意味着,21世纪初的的确确是成为——或是说用电影、电视剧再现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最佳时机。这两部影视作品虽然只是各自系列的一个部分,但它们却是这些角色自从一个世纪前在亚瑟·柯南·道尔爵士的故事中登场以来,始终蓬勃发展的忠实写照。
最新的福尔摩斯改编作品
BBC的《神探夏洛克》和盖·里奇导演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电影吸引了广大媒体的关注,但它们并非是最近几年唯二给福尔摩斯这位大侦探吸粉的改编作品。当代的改编作品,无论是以现代还是以维多利亚时期作为故事背景,无论在诠释上更接近原著还是更倾向于创新,都赢得了不少粉丝的青睐。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莫法特和加蒂丝的《神探夏洛克》将这位咨询侦探置于现代伦敦的背景之下,但他们将柯南·道尔故事中的细节巧妙地融入到剧本之中,因而比起某些维多利亚时期的改编作品,反倒是《神夏》更加忠实于原著。对现代版福尔摩斯的浓厚兴趣,以及英国《神夏》系列在影视评论界和普罗大众的成功,催生了美国的福尔摩斯改编作品。2012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公开了《基本演绎法》的试播集,剧中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住在现代的美国纽约。事实证明,这部剧的选角很有深意,其目的就是为了与BBC《神夏》中的这位英国现代侦探区分开来。CBS的福尔摩斯由约翰尼·李·米勒饰演,讽刺的是,他与BBC的夏洛克本尼曾一同出演伦敦国家剧院的导演丹尼·波尔的电影《弗兰肯斯坦》——在这部电影中,本尼扮演弗兰肯斯坦博士,而米勒则扮演被博士创造出来的“怪物”。在CBS的《基本演绎法》中,英国出身的福尔摩斯搬到美国纽约进行戒毒修养。刘玉玲饰演的乔安·华生曾是一名外科医生,在导致一名病人的死亡后失去了执照。很快,她便以戒断看护的身份与这位苏格兰场的前顾问福尔摩斯相遇了(Bricker)。
其实早在CBS还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拍摄《基本演绎法》之前,已经公开的试播集就因其对福尔摩斯的另一种现代演绎和另类的选角引起了媒体和粉丝的关注,不过这些关注和讨论并不全是积极的。《神探夏洛克》的纸片人苏·维图曾在《独立报》的采访中说:“我们希望《基本演绎法》的正式选角能比试播集更加远离我们的福尔摩斯。”他还特意补充,“我们已经与CBS取得了联系,并告知他们我们会密切关注试播集的完成情况,以杜绝任何侵犯我们权利的行为”(Sherwin)。《赫芬顿邮报》也担心《基本演绎法》“只不过是欲盖弥彰地试图利用一个人尽皆知的名字来赚钱”(Prudom)。2012年3月下旬,剧迷们热切地研究剧组第一天在曼哈顿拍摄时的照片,想看看这部剧的福尔摩斯最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CBS的福尔摩斯和BBC的一样,脖子上系着一条围巾,揣着手机,但《基本演绎法》的这位福尔摩斯的外套一点也不像斗篷。刘玉玲饰演的华生似乎比弗里曼的华生要时髦的多(Larkin),但正如其他所有的福尔摩斯与华生一样,一谈起案子,两人就完全陷进自己的世界里去了。就这样,现代版福尔摩斯对于分居大西洋两岸的观众们而言,似乎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了。
盖·里奇的电影设定则更加传统,仍然采用了柯南·道尔原著的维多利亚时代作为舞台框架,但他大幅提高了福尔摩斯的武力值,这个设定显得BBC的那位福尔摩斯比这位福尔摩斯更贴合原著,不过也算不上是离经叛道,毕竟比起《基本演绎法》的人设只能算小巫见大巫。虽然这位像动作电影里跑出来的福尔摩斯有些背离原著的设定,但电影展现出的华丽风格以及福华两人间充满潜台词的兄弟情谊才是整部电影最大的卖点。
除了电影和电视剧,印刷媒体也不甘示弱,争相出版各类福尔摩斯相关的衍生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安东尼·霍洛维茨的《丝之屋》。这部作品于2011年11月获得了亚瑟·柯南·道尔产权会的认可,被翻译成不同的语种在全球范围内出版。《丝之屋》保留了维多利亚的时代背景,还原了柯南·道尔原著中的诸多元素,但这个故事的设定是华生在福尔摩斯真正离世的很久以后才授权出版了这部回忆录。华生在书中详尽描写了他们的最后一次冒险,也正是因为这场冒险背后血淋淋的真相,让这位好医生将自己的手稿封存了一百年之久。幸运的是,对读者们而言,丝之屋的阴谋如今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另外还有不少福尔摩斯仿作(即以柯南·道尔风格写作的短篇作品)也获得了非凡的荣誉,比如奇幻作家尼尔·盖曼的获奖短篇《绿字的研究》,就将福尔摩斯与华生放到了与侦探小说设定完全不同的科幻世界之中。不过,无论剧情里的侦探是住在异世界的伦敦,还是跑到中国去研究变异蜜蜂,他一出现,读者们总能一眼认出他就是那个伟大的夏洛克·福尔摩斯。
本书分析的改编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近几年刚刚进入流行文化视野的这几位夏洛克。除了官方授权出版的作品以外,每年还有数十部全新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相关小说陆续出版。目前,原著已经基本进入到公众领域,因此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排这位大侦探的冒险故事。Infinity出版社、Pegasus和Titan等公司每年都会发布不少福尔摩斯相关的改编作品。在DC漫画的“维多利亚的亡灵”系列中,福尔摩斯还和僵尸过了招;Dynamite Comics的作品设定比较贴合原著,而Bluewater Comics则以莫里亚蒂(王子)为基础进行创作。2011年12月,Bluewater Comics推出了维多利亚英雄的系列漫画,分别由夏洛克·福尔摩斯和艾伦·夸特曼(注1)担任主角。公司新闻稿(注2)自豪地指出,“与其他使用高科技电脑、武器和神奇小道具的英雄相比,夏洛克·福尔摩斯和艾伦·夸特曼仅凭智慧就足以同幕后黑手一较高下”(Bluewater Production)。
注1:艾伦·夸特曼(Allan Quatermain)是英国著名冒险小说作家亨利·莱德·哈格德(H. Rider Haggard)笔下系列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猎人和探险家,小说主要围绕着在非洲大陆的历险展开,最早在1919年被改编成电影。艾伦·夸特曼的故事充满了异国情调和冒险精神,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险热情。——译者注
注2:摘自《贝克街小分队》,2011年6月12日. http://www.sherlock-ian.net/societies/index.html.
电子游戏产业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夏洛克·福尔摩斯。2012年发行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的遗嘱》在“黑暗的氛围”之中,塑造了一个“动机不明且极富争议”的主角(《遗嘱》),游戏登陆Xbox 360,索尼PlayStation 3和PC等多个平台。2011年底,游戏官网上发布的视频预告片又一次吸引了玩家的关注。在第一则预告片中,华生医生谴责福尔摩斯欺骗了他,背叛了他们这么多年的友谊。尽管这部角色扮演游戏的卖点在于让玩家身临其境地体验犯罪侦查和追踪线索,但这部预告片和BBC对《神夏》第二季的宣发手法一样,选择把重点放在福尔摩斯与华生间的友谊困境上,着重强调了两位主角间剑拔弩张的戏剧冲突。
一些粉丝不满足于只能被动地观看或阅读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冒险故事。对于这些想要在虚拟电子游戏之外进行真人角色扮演的人来说,一场“圣地巡礼”往往更能符合他们的期待。英国的电影、电视剧取景地,以及伦敦的博物馆、餐馆和酒店,都是福尔摩斯迷们了解他们最喜欢的角色(或者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们)生活和工作的绝佳机会。
近年来,在这么多福尔摩斯的改编作品之中,哪些最受公众欢迎?为什么?2011年11月初,人们试图讨论到底哪一个作品有资格夺得“桂冠”。这场名为“福尔摩斯大辩论”的在线辩论会允许参与的小队选择一方,并提供关键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于是,福尔摩斯学者、福尔摩斯协会和社团的成员、粉丝网站管理员们纷纷加入了这场论战。这场辩论随即被公布在Facebook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关注。那么结果如何呢?根据网站上公布的演示文稿来看,辩论前的投票显示,BBC的夏洛克以52票位列第一,而华纳的福尔摩斯仅获得了3票,屈居排行榜末位;“经典版”福尔摩斯(就是柯南·道尔原笔下的原著福)获得了9票,与选择“无法决定哪个作品最好”的人数一致。辩论会直播结束后,第二轮投票的结果显示,BBC夏洛克依然名列前茅(38票);不过,有30个人在这场唇枪舌战之后动摇了原来的信念,因此选择了“无法决定”;原著福留住了5张选票;而可怜的华纳版福尔摩斯在最后这轮投票中空手而归(Sherlockology)。无论左右这场投票结果的是现代化趋势、还是BBC对原著的优秀改编、亦或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本人的粉丝基础,但原著的经典形象仍然是这位大侦探受到粉丝们喜爱的首要原因。
夏洛克·福尔摩斯现在可以称得上是全球范围的“顶流”角色,坐拥无数影视、仿作小说和电子游戏改编。要想探究这茫茫多的改编作品流行背后的原因,就必须要讨论福尔摩斯在英国文学和流行文化中的地位——这也是福尔摩斯能够在21世纪重新流行起来的基础。
19世纪和20世纪的夏洛克·福尔摩斯
一个多世纪以来,夏洛克·福尔摩斯始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文化偶像。1887年,亚瑟·柯南·道尔爵士的原著首次以连载的形式在比顿圣诞年刊上发表,第一个故事名为《血字的研究》。在《斯特兰德杂志》上定期连载四年后,这个系列越来越受读者欢迎。福尔摩斯的故事慢慢壮大,1927年,柯南·道尔出版了系列的最后一个故事。然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冒险从未终结,在21世纪,又陆续出现了几个全新的版本。
首先是2011年9月,一部此前从未出版的亚瑟·柯南·道尔的小说《约翰·史密斯的告白》面世了,这本书让柯南·道尔的粉丝们过足了瘾。目前,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已经被翻译成至少60种语言(Thompson),世界各地的新生代观众在通过影视作品和网络接触到福尔摩斯之后,会把目光转回到原著之上,阅读柯南·道尔的小说。2011年11月,BBC Books推出了与电视剧配套的新版本,首当其冲的是《血字的研究》和《夏洛克·福尔摩斯历险记》两册,分别由《神夏》的两位编剧史蒂文·莫法特和马克·加蒂斯作序。
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受众群体日益扩大。通过原著了解福尔摩斯的人往往会继续保持纯粹,他们不赞成任何胡乱改编原著的行为,贝克街小分队等协会的骨干成员一般都是这类纯粹主义者。贝克街小分队成立于1934年,只有受到邀请才有资格加入;伦敦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协会对参与者不设限制,自1951年成立以来,一直定期举办研讨会。这样的协会遍布世界各地,加拿大、美国、日本以及英国本土都有自己的福尔摩斯协会。
还有一些在英国长大的读者不仅对原著耳濡目染,而且从小就爱看福尔摩斯的电视剧和电影(20世纪30年代起,格拉纳达拍摄的电视剧风靡一时,让观众重新对福尔摩斯燃起了兴趣)。其他国家(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多个电视台合拍了一部福尔摩斯电视剧)也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类基于原著拍摄的影视作品。
由于福尔摩斯系列故事在世界、尤其是英国本土流行文化中的盛行,这个系列得以多次再版。正如作家彼得·海宁在《电视里的福尔摩斯》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故事过去已经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和广播剧,深受大西洋两岸的观众们喜爱。他们在电视上的首次亮相不过是夏洛克·福尔摩斯传奇的发展史中的一小步罢了。”20世纪,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拍摄了各类福尔摩斯的电影和电视剧,还有很多其他国家(如土耳其、希腊、丹麦、西班牙和日本)也陆续加入了这一行列。
英国、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的电视剧制作公司会推出独立电影、限定剧集或是成熟的电视连续剧。有时,这些影视作品的选角似乎纯粹是为了给福尔摩斯故事引流,例如1975年的电视剧《内在动机》中,是由伦纳德·尼莫伊(《星际迷航》里斯波克的演员)来扮演福尔摩斯的。20世纪最受欢迎则当属格拉纳达电视台的《福尔摩斯历险记》,该剧于1984年首次播出。杰里米·布雷特也因此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最经典的福尔摩斯形象。这部剧里,大卫·伯克饰演华生,罗莎莉·威廉姆斯饰演哈德森夫人,埃里克·波特饰演莫里亚蒂教授。
在伦敦,英国电影博物馆为维多利亚时期的福尔摩斯与华生开设了一个特别的展厅。和贝克街221B博物馆类似,这个展厅里也有一个标志性的壁炉,周围摆放着柯南·道尔故事中提到的相关器具。展厅外的走廊墙壁上张贴着扮演过福尔摩斯的演员们的照片(比如杰里米·布雷特、彼得·库欣、巴兹尔·拉思伯恩),这也是福尔摩斯在英国电影史和流行文化中长盛不衰的写照。两面墙上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具体信息见文末附录),记录了所有英国拍摄制作的福尔摩斯电影和电视剧。
尽管柯南·道尔的大部分原著故事都曾被改编成影视,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无疑是其中最常被搬上银幕的故事。2012年,莫法特和加蒂斯也在《神夏》第二季中改编了这个故事(他们把名字改成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们》)。从附录表2中可以看出,正如众多编剧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原著里最精彩的故事进行改编,一些演员也因为他们表演的福尔摩斯受到观众青睐,而在职业生涯中多次扮演这位大侦探。
然而,20世纪的改编作品中,占据热度与口碑最顶峰两部都是在2009年推出的。盖·里奇执导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在全球累计获得2.09亿美元的票房,并以246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创下圣诞节史上单日票房最高记录(Subers)。BBC的《神探夏洛克》因其优秀的剧本和演员的精湛演技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英国电影学院威尔士奖和艾美奖等多项荣誉和提名。首映式的宣传也让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个名字成了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
许多不同版本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在流行文化圈中都有各自的狂热粉丝团体。他们不仅会频繁观看官方电影、DVD和网站咨询,热切地等待新作的消息,还会自己创办粉丝网站,目前这类网站的数量正呈指数级增长。当然了,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粉丝网站一直是由喜爱和研究原著的粉丝团体运营的。但近期的一些粉丝网站不仅仅局限于福尔摩斯本人,它们会将关注的重心放在电影版、剧版、人物间的关系配对(不只有福尔摩斯和华生的配对)和演员之上。同人小说会着重讨论粉丝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电影和电视剧中登场的角色。这些基于改编作品的二次改编中,福尔摩斯的形象往往会更加脱离柯南·道尔在原著中的设定。那么,今天的福粉们在想象、写作“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时,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又是谁呢?
21世纪的夏洛克数不胜数,每一个形象都值得从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是谁?为什么他们现在会如此受欢迎?这些改编是否能说明流行文化的本质以及观众对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个形象的需求?约翰·华生如何帮助读者或观众理解夏洛克·福尔摩斯?华生这个角色在故事中不断变化的设定是怎样迎合社会对男性关系的期望的?
本书随后的章节里,学者们将对这位大侦探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分析——包括精通现代科技的BBC版、武力值高超的华纳版、符合托马斯·卡莱尔(注3)或约瑟夫·坎贝尔(注4)定义的传统英雄版、还有反派版等等。近代改编作品中对维多利亚时代元素的还原展现出现代人对原作的浓厚兴趣,编剧也会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符合现代观众需求的内容;有些作品还会把现代版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与维多利亚时期的“侦探祖先”进行比较。其他章节着重讨论了改编的本质及其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包括福尔摩斯对其他电视剧、电影角色的影响。同人小说、网络粉丝团体和“圣地巡礼”等炙手可热的话题也有所提及。
注3: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巨擘。《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结集了他在1840年所作的六次讲演,论述了神明英雄、先知英雄、诗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帝王英雄等六种不同类型共11位英雄人物。——译者注
注4: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是美国著名作家,神话研究的顶级学者。他历尽多年搜寻阅读了全球各地的神话与宗教故事,将这些故事中的共通的奥秘汇集在著作《千面英雄》中,将神话之源显现在世人面前。——译者注
在所有福尔摩斯改编中,盖·里奇的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2009)和《暗影游戏》(2011)、BBC的电视剧《神探夏洛克》(2010至今)、安东尼·霍尔维茨的小说《丝之屋》(2011)、尼尔·盖曼的短篇《绿字的研究》(2004)和《蜜与死》(2011)是本世纪迄今为止热度最高、最受欢迎、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随后的几个章节将比较这几部电影和电视剧,并分析霍尔维茨的小说以及盖曼的创作历史。唯有深入剖析这几个经典改编作品之后,我们才得以一窥21世纪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真面目,以及他在跨越几个世纪后依旧能够屹立潮头的原因。
附录
Caution
附录为图片格式,加载需要约2-3分钟。如果下方显示空白,请刷新网页或使用VPN。